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来自浙江及省内各地的帮扶力量汇聚
让优质教育资源在甘孜生根发芽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文 甘孜观察 洛绒尼玛/图
前不久,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太平桥乡的王顺萍完成了高考志愿填报。高中三年,王顺萍就读于丹巴高级中学,在“组团式”帮扶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裸分超特控线”的好成绩。“我最想读的是师范类,希望回家当老师。”对未来,王顺萍充满了憧憬。
受制于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甘孜州教育资源相对匮乏。2022年,按照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部署,各类帮扶力量从浙江和省内各地奔赴这里。三年来,帮扶队伍携手当地,通过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和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推动甘孜州教育水平加快发展,不仅让本地升学率逐年攀升,还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当地“生根发芽”。
A
一部“校本课程” 因材施教 破解“水土不服” 7月6日,在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甘素英带领学生朗读改编版《小王子》。“我们的学生对‘玫瑰’‘狐狸’之类的意象缺乏感知,但对‘格桑花’‘藏羚羊’有天然亲近感。”甘素英介绍,这是她结合学生文化背景耗时半年整理的双语读物,融入了藏族谚语和高原动植物知识。
这是甘孜州“校本课程”改革的缩影。帮扶队伍来到甘孜州后,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管理理念等,但这些经验如果不结合本地实际,难免“水土不服”。“之前我们就采用过树德中学的教学方案,但因为学习基础、语言环境等不同,孩子们跟不上节奏。”甘素英告诉记者。
为此,帮扶队伍联合本地教师,按“一校一策”的模式,构建了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在泸定中学,帮扶队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数学、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校本作业”;在康定市第二中学,帮扶队伍带来了“社团课”,还结合高原地区、民族地区特色,设置民族舞蹈、藏文书法、天文观星等12个社团;炉霍县中学“玉锦班”将环保志愿活动纳入学分,学生们设计的“牦牛粪资源化利用”方案获得了省级创新大赛奖项……
此外,立足本地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各受扶学校还整合帮扶资源开设了特色艺术“校本课程”。“我们学校美术专业班级已连续两年升学率100%。”泸定中学校长方润根告诉记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模式,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元的成长路径。
B
一个“名师工作室” 帮扶一个“点”激活更大“面” 不久前,康定二中高三四班班主任张琴有了一个新身份——高三年级副主任。
从普通教师到年级副主任,张琴的成长离不开“师父”——来自成都七中的帮扶教师陈威的带领。根据张琴的好学、组织能力强等优势,陈威带着她参与年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引导她思考“怎么通过优化制度让教学更高效”。
“师父‘手把手’带教,不仅让我学到先进教学理念,也让我对自身的职业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张琴说。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是让优质教育资源“落地生根”的关键。在甘孜州,每一名帮扶教师都会和数个“徒弟”结对,通过“手把手”带教,提升当地教师能力。但这一方式的瓶颈也很明显——各类帮扶队伍加起来也不过200人,“师父”明显“不够用”。
针对这一难题,帮扶队伍成立了46个“名师工作室”,由来自浙江等地的教师领衔,吸纳本地教师参与。通过“常态化”“跨校际”开展教研、名师讲堂、示范课、观摩考察等方式,帮助更多本地教师成长。
在加入由杭州第二中学老师吴应富领衔的“杭老师”工作室后,雅江中学教师于艳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通过校内公开课,于艳又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了本校老师。
“我们希望能达到帮扶一个‘点’,激活更大‘面’的效果。”吴应富告诉记者。
C
一间互联网教室 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 近日,在康定二中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端坐在屏幕前,屏幕另一端,成都七中的一堂阅读课上,学生们正在讨论《平凡的世界》。通过屏幕,康定二中学生益西尼玛和远在成都的同学进行了互动。
开设网络课程,是突破地理局限、填平教育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举措。早在2019年,甘孜州就依托康定中学创办本土直播教学,促进州内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近年来,在各方帮扶力量的支持下,甘孜州的远程教育突破发展,已覆盖367所学校,受益学生超10万人。
然而,网络课程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前端”教师水平高,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但受扶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各受扶学校都采用了“双师课堂”的模式,“前端”教师讲完课后,本地教师负责整合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模式教学,复讲复练、释疑解惑。
“除了课堂同步外,我们还采取了备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同步的方式。”康定二中语文教师彭诗琪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优质资源,本地教师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让外来的资源促进‘头部’学校提升,‘头部’学校再结合本土经验,将优质资源‘扩面’,这是让优质资源‘生根’的关键。”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代玉龙说,下一步,甘孜州将持续用好各类帮扶力量,结合本地实际,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州“生根发芽”。
新闻多一点浙甘携手探索职业教育协作机制
为大山里的孩子提供更多出路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 甘孜观察 杨孟双)近日,来自德格县的学生牛麦益西从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即将迈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继续求学。这一机遇得益于浙江与甘孜的职业教育协作机制。
2022年,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与金华实验中学、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联合举办初中起点“2+1+2”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工作。
“2+1+2”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由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本土培养,第3年中职学习阶段由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和金华实验中学继续培养,2年高职阶段则由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前教育和旅游管理(导游方向)2个专业培养,意在促进教育资源和人才供需“互补”。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蓝领技工需求大;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职业教育相对薄弱。开展职业教育帮扶,不仅能让大山里的孩子找到更多职业路径,也能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何韩峰说。
目前,“2+1+2”培养模式共招收学生240名。据了解,“2+1+2”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学校将在充分尊重毕业生意愿的前提下,向各地的优秀浙商企业优先推荐就业。
联华证券-炒股开户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郑州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